品牌 | 錦正茂 |
---|
北京錦正茂土壤剖面水分測試儀SU-L大量現貨批發銷售
北京錦正茂土壤剖面水分測試儀SU-L儀器主要功能特點:
.快速測試土壤水分含量。配備高強度不銹鋼專業打孔鉆和螺旋組裝式延長桿??蓽y試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
.可以作為現場野外流動測試,也可以作為無人值守自動土壤水分監控系統使用。
.高亮度強背光液晶屏幕。
.高強度工程塑料手持式結構設計,方便攜帶
.內置式FLASH芯片,測試數據自動保存在芯片中,斷電不丟失數據。
.內置式時鐘芯片,具有時間自校準功能,可保存測試數據時的年、月、日、小時、分鐘等時間信息。
.內置式五節五號干電池供電,可以隨時更換電池。
.配備外接直流電源插孔,可外接各種直流電源。電壓采用7.5伏和12伏兩種選擇。
.供電方式可以采用太陽能,也可以其他任意直流電源。
.配備標準RS-232九針接口和USB口,可由用戶連接在外接工控機上,實現測試數據自動控制機械操作。也可連接在USB接口上,實現測試數據上傳計算機 ,實現數據保存、用戶自定義繪制曲線,生成數據庫。
.儀器配備《自動》測試按鈕,由用戶使用計算機按照需求來設置測試的時間間隔,即可自動開始測試,將自 動測試的結果保存在芯片中。
.儀器預留外接接口,如用戶需要,接上本公司磁吸式天線,即可實現GPS信息采集。(費用另算)。
.隨機配備《微機系統數據采集、處理軟件》,該軟件具有數據采集、數據采集間隔時間設置、 內置時鐘校對、 數據庫存儲等功能。
儀器主要技術指標:
數據存儲數量:120000組以上 測量參數:土壤容積含水率 單 位:%( m3/m3)
量 程:0~100% 密封材料:環氧樹脂 探針材料:不銹鋼
測量精度:±2% 探針長度:5.3cm 工作溫度范圍:-40℃~85℃
探針直徑:3mm 工作電流:21~26mA,典型值21mA
工作電壓:5~12V 響應時間:<1秒 測量穩定時間:2秒
土壤剖面水分測試儀SU-L
測量區域:以中央探針為中心,圍繞中央探針的直徑為3cm、高為6cm的圓柱體內
輸出信號:0~1.875V DC 電纜長度:1.5米 (標配) 打孔深度:0-100cm 測試深度:0-100cm
北京錦正茂科技有限公司溫情提示:土壤剖面水分測試儀相關知識鏈接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兩米以內。土壤垂直斷面中土層(可包括母巖)序列的總和。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觀察和研究土壤形態特征用。因修路、開礦或興修水利設施時顯露的土壤垂直斷面稱自然剖面。
結構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指從地表到母質的垂直斷面。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態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發生層次、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由于物質的遷移和轉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組成、性質和形態各不相同的層次,稱為發生層。發生層的順序及變化情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土壤性質。
土壤剖面發生層一般分為:表土層(A層)、心土層(B層)和底土層(C層)。底土層中,還包括潛育層(G層)。表土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心土層也叫淀積層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
底土層也叫母質層,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潛育層也叫“灰粘層",是在潛水長期浸漬下經潛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層,土色藍綠或青灰色,質地粘重,通氣不良,養分轉化慢。觀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認識土壤、分析鑒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zui重要方法之一。
從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質的土壤縱截面稱為土壤剖面。一般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水平層狀構造,在野外以其顏色、質地、結構及松緊度、新生體等區分。層狀結構為其zui重要特征,是土壤形成及其物質遷移、轉化和累積的表現。一般劃分3個zui基本層次:①表土層(A層)。為有機質積聚層和物質淋溶層;②心土層(B層)。為淋溶物質淀積層;③底土層(C層)。又稱母質層。這3個基本層zui早由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也夫命名,以后,人們根據每個基本層的性狀與發生學特點又進一步細分。
簡單剖面
侏儒剖面:發生層完整,但每一土層的厚度甚薄。
巨型剖面:熱帶氣候條件下高度風化形成的超深厚剖面,厚度可達數米至十余米。
侵蝕剖面:土壤剖面上部部分層次被侵蝕掉。
復雜剖面
1)異源母質剖面:土壤剖面上部土層的成土物質與底部基巖或母質組成不*的剖面。
2)埋藏剖面:由于后來物質覆蓋,在土壤剖面的一定深度中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埋藏層或埋藏剖面的剖面。
3)堆疊剖面:原來的土壤剖面多次被沉積物質覆蓋,或由于大量使用泥肥、土糞等使土壤表層或耕層不斷墊高。
4)翻動剖面:剖面表土層以下的土層經人為翻動到地表。
5)人造剖面:在采礦、興修水利等活動后,將混雜的土壤物質堆積或填回而形成的剖面。
種類
自然剖面
由于人為活動而造成的土壤自然剖面,例如,新修公路、鐵路,工程或房屋建設,礦產開采,新修水利,平整土地和取土燒磚瓦,以及河流沖刷、塌方等,均可形成土壤自然剖面。自然剖面的優點是垂直面比較深厚,可觀察到各個發生土層和母質層,同時暴露范圍比較寬廣,可見到土層薄厚不等的各種土體構型的剖面,這就有利于選擇典型剖面,比較不同類型土體構型的剖面,對分析研究土壤分類、土壤特性、土壤分布規律都比較有利。自然剖面的缺點是暴露在空氣中較久,因受風吹日曬雨淋的影響,其剖面形態特征已發生了變化,不能代表當地土壤的真實情況,因而它只能起參考作用,不宜做主要剖面。但一些挖掘的自然剖面,也可選其典型者做主要剖面;如果是形成已久的自然剖面,則在進行觀測時,應加整修,以挖除表面的舊土,使其暴露出新鮮裂面。
人工剖面
人工剖面:是根據土壤調查繪圖的需要,人工挖掘而成的新鮮剖而,有的也叫土坑。
主要剖面
主要剖面,是為了全面研究土壤的發生學特征,從而確定土壤類型及其特性,而專門設置挖掘的土壤剖面。它應該是人工挖掘的新鮮剖面,從地表向下直挖掘到母質層(或潛水面)出露為止。
檢查剖面
檢查剖面,也叫對照剖面,是為對照檢查主要剖面所觀察到的土壤形態特征是否有變異而設置的。它一方面可豐富和補充修正主要剖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調查繪制者區分土壤類型。檢查剖面應比主要剖面數目多而挖掘深度淺,其深度只需要挖掘到主要剖面的診斷性土層為止,所挖土坑也應較主要剖面為小,目的在于檢查是否與主要剖面相同。如果發現土壤剖面性狀與主要剖面不同時,就應考慮另設主要剖面。
定界剖面
定界剖面[1] ,顧名思義是為了確定土壤分布界線而設置的,要求能確定土壤類型即可。一般可用土鉆打孔,不必挖坑,但數量比檢查剖面還要多。定界剖面只適用于大比例尺土壤圖調查繪制中采用,中、小比例尺土壤調查繪制中使用很少。[2]
分類
傳統上,按B.B.多庫恰耶夫的劃分,土壤剖面分為3個基本發生層,即A、B、C層。目前多分為O、A、E、B 、C、R等基本發生層。
O 層是森林土壤中由枯枝落葉形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機物質層。
A 層是受生物氣候或人類活動影響形成的有機質積累和物質淋溶表層。有機質含量高,顏色較暗黑。
E 層是硅酸鹽粘粒、鐵鋁等物質明顯淋失的漂白淋溶層。
B 層是位于A層或(若有)E層之下,硅酸鹽粘粒、氧化鐵、氧化鋁、碳酸鹽、其他鹽類和腐殖質等物質聚積的淀積層。
C 層是位于B層或A層(在無B層時)之下的母質層。
R 層即基巖,或稱母巖。雖非土壤發生層,但卻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形成的基礎。
A 層和B層合稱為土體層(solum)。反映母質層在成土過程影響下已發生深刻的或一定程度的變化,形成土壤剖面上部土層的特征。
也有主張把長期為水分飽和的有機表層所形成泥炭層專門分為H層,以區別于無水分飽和情況下形成的森林土壤有機表層;把長期受地下水影響,導致土壤中鐵、錳化合物還原為低價鐵、錳而形成帶藍灰色的潛育層分為G層,也作為基本發生層?;景l生層按其發育上的差異可進一步劃分為若干亞層。例如O層可分為O1、O2、O3層;B層可分為B1、B2、B3、層等。在兩個基本發生層之間出現兼有兩者特征的稱為過渡層,其符號為AB、BC等。若兩基本發生層犬牙交錯,則稱指間層,其符號為A/B、E/B等。
不同的土壤類型有其特征性的土壤發生層組合,從而產生不同的土壤剖面構型。通常按A、E、B、C等土壤發生層的出現和序列(即剖面分異和發育階段)分為AC剖面、 ABC剖面、AEBC剖面、BC剖面等類型。也可按剖面分異發育狀況分為原始剖面、弱分異剖面、正常剖面、侵蝕剖面、異源母質剖面、多元發生剖面、翻動剖面等。
剖面還可按基本發生層在土壤形成上的分異進行細分,用小寫字母作為后綴表示該發生層的類型,例如Ah表示腐殖質表層,Bh表示腐殖質淀積層,Bt表示粘粒淀積層,Ap表示耕作層等。用這種發生層序列反映的土壤剖面構造類型可作為鑒別成土類型和進行土壤分類的依據。美國土壤工作者在1960年提出,并在1975年完善了土壤診斷層 (diagnostic horizons)的概念,用以反映土壤剖面中zui能說明土壤特征、特性并具有明確的形態、數量指標的發生層,作為鑒別各級土壤類型的依據之一?,F診斷層的概念已漸為人們所熟悉和采用。
形成原理
人類生產活動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使耕作土壤產生層次分化。典型的耕作土壤剖面層次,從上到下大體可以分為三層:表土層,心土層和底土層。
土壤剖面各發生層次的形成:成土過程中,原生礦物不斷風化,產生各種易溶性鹽類,含水氧化鐵和含水氧化鋁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條件下合成不同的粘土礦物。同時通過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產生各種有機酸和無機酸。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中的這些物質的淋溶和淀積,從而形成了土壤剖面的各種發生層次。
淋溶作用:指土壤中的下滲水,從土壤剖面的上層淋溶或浮懸土壤中某種成分的作用。因此一般將土壤剖面的上層稱為淋溶層或簡稱A層。
淀積作用:指下滲水到達剖面下層沉淀其中某些溶解物或懸浮物的作用。因此,土壤剖面的下層一般稱為淀積層或簡稱B層。B層之下一般是未受淋溶或淀積作用的土壤母質層,簡稱C層。土壤母質下面,如果是未風化的基巖,稱為基巖層或簡稱D層。
物質的轉移作用
淋溶作用和淀積作用密切,是物質轉移過程所導致的兩種結果。土壤水攜帶著溶解或懸浮的物質產生的移動,稱為物質的轉移作用。這種轉移作用分為物理性轉移和化學性轉移。
物理性轉移
礦物質與有機物質膠粒以及其他微粒,從A層到B層而沉淀下來,使B層質地相對變粘,干燥時亦可發生裂隙。
化學性轉移
礦物在風化過程中產生的可溶性鹽類等,從A層隨著下滲水下移,或停積在B層或到達地下水層而流失。草原區域因易溶性鹽的聚積常生成石灰質和石膏質硬盤。溫帶森林區域含鐵鋁的有機和無機膠體可懸浮在滲漏水和毛管水中,從A層移動到B層,亦可形成鐵質硬盤。
主要層次
潛育層
地下水位高而排水不良的地方,礦物在風化過程中產生的可溶性鹽類往往由剖面的下層,隨著毛管水的上升到達地面,形成鹽結皮,這種物質轉移的方向和一般情形相反。由于通氣不良,特別是在地下水位很高的情況下,B層的下段或C層的一部分,將因還原作用變為藍灰色或綠灰色,稱為潛育層或灰粘層或簡稱G層。
1.O層:枯落物層
據分解程度不同,可分為三個亞層。
L層:分解較少的枯枝落葉層。
F層:分解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葉層。
H層:分解強烈的枯枝落葉層,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組織形態。
2.A1層:腐殖質層
可分為兩個亞層。
A11層:聚積過程占優勢(當然也有淋溶作用)、顏色較深的腐殖質層。
A12層:顏色較淺的腐殖質層。
3.A2層:灰化層
4.AB層:腐殖質層和淀積層的過渡層。
5.B層:淀積層,里面含有由上層淋洗下來的物質,所以一般較堅實。據發育程度的不同可分為B1、B2、B3等亞層。
6.BC層:淀積層和母質層的過渡層。
7.G層:潛育層。
8.C層:母質層。據鹽的不同有:
CC層:母質層中有碳酸鹽的聚積層
CS層:母質層中有硫酸鹽的聚積層。
9.D(R)層:母巖層。
根據土壤剖面發育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土壤類型。上面介紹的模式剖面,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不會出現那么多的層次,而且層次間的過渡情況也會各有不同,有的層次明顯,有的不明顯,有的是逐漸的。層次間的交線有平直的、曲折的、帶狀的、舌狀的等多種形式。
形態特征
土壤顏色
土壤顏色是土壤內在物質組成在外在色彩的表現。由于土壤的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不同,所以土壤的顏色是多種多樣的。通常在鑒別土壤層次和土壤分類時,土壤顏色是非常明顯的特征。土壤顏色采用芒塞爾顏色命名系統,將土塊與標準顏色卡對比,給予命名。給土壤的顏色定名時,用一種顏色常常有困難,往往要用兩種顏色來表示,如棕色,有暗棕,黑棕,紅棕等之分。這樣定名,在前面的字是形容詞,是指次要的顏色,而后面的字是指主要的顏色。
決定土壤的顏色,主要有以下幾種物質:
腐殖質含量多時,使土壤顏色呈黑色。含量少時,使土壤顏色呈暗灰色。
氧化鐵在土壤中的氧化鐵一般多為含水氧化鐵,如褐鐵礦,針鐵礦等,這些礦物使土壤呈鐵銹色和黃色。石英,斜長石,方解石,高嶺石,二氧化硅粉末,碳酸鈣粉末等,它們都能使土壤呈白色。氧化亞鐵廣泛出現在沼澤土,潛育土中,它使土壤具有藍色或青灰色,如藍鐵礦,這類礦物為白色,但遇空氣中的氧即很快變為青灰色。除物質成分影響土壤顏色外,土壤的物理性狀不同,也會使土色有所差別。例如,土壤愈濕,顏色愈深,土壤愈細,顏色愈淺,光線愈暗,顏色愈深。所以在比較土壤顏色時,必須注明條件。
土壤結構
土壤結構就是土壤固體顆粒的空間排列方式。自然界的土壤,往往不是以單粒狀態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或顆粒就是各種土壤結構。根據土壤的結構形狀和大小可歸納為塊狀,核狀,柱狀,片狀,微團聚體及單粒結構等。
土壤的結構狀況對土壤的肥力高低,微生物的活動以及耕性等都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一些人為的活動將很大程度上破壞土壤的結構。如森林采伐后,由于重型機械的使用將導致土壤被壓實,土壤表層結構被破壞。
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是土壤中各種顆粒,如礫,砂,粉粒,粘粒的重量百分含量。土壤質地影響土壤肥力,如土壤持水力,土壤通氣性,有機質的貯存,營養元素的吸附和土壤的耕性,從而影響樹木的生長。
準確測定土壤質地要用機械分析來進行,但在野外常用指測法來判斷土壤質地,將土壤質地分為:砂土,砂壤土,輕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等。
土壤濕度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土壤肥力因素。根據土壤水分含量,在野外將土壤濕度分為:干,潮,濕,重濕,極濕等。
新生體
在土壤形成過程中新產生的或聚積的物質稱為新生體,它們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新生體可以按它們的外觀分類,也可按它們的化學組成來分類。按外觀分,新生體鹽霜,鹽斑,結核等。
按照化學組成分,新生體可由易溶性鹽類組成,如氯化鈉,硫酸鈉,碳酸鈣等;還有由晶質或非晶質的化合物組成,如含水氧化鐵的化合物,氧化亞鐵的化合物,錳的化合物,二氧化硅和有機物等。
新生體是判斷土壤性質,土壤組成和發生過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例如,鹽結皮和鹽霜,表示土壤中有可溶性鹽類的存在。銹斑和鐵結核是近代或過去,在水影響下產生于干濕交替的特征。
侵入體
位于土體中,但不是土壤形成過程中聚積和產生的物體,稱為侵入體。侵入體有磚頭,瓦片,鐵器和磁器等。一般常見于耕作土壤中,是判斷人為經營活動對土壤層次影響所達到的深度,以及土層的來源等。
施工方法
剖面的設置、挖掘和觀察 土壤剖面應設置在代表性較廣的地形部位上。一般挖成 1×1.5~2米的長方形土坑,其深度因土而異。對發育于基巖上的土壤,一般挖至露母巖為止;通常深1~3米左右;對沼澤土、潮土、鹽土和水稻土等地下水位較高的土壤以出現地下水為止。挖出的表土與心土要分別堆置于剖面坑的兩側。觀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動,以免影響觀察、采樣。
剖面挖就后,先按形態特征自上而下劃分層次,逐層觀察和記載其顏色、質地、結構、孔隙、緊實度、濕度、根系分布、動物活動遺跡、新生體以及土層界線的形狀和過渡特征。接著根據需要進行pH、鹽酸反應、酚酞反應等的速測。zui后自下而上地分別觀察、采集各層的土樣,并將挖出的土按先心底土、后表土的順序填回坑內。